【专题】改革开放40年,重拾独属于新疆的历史记忆
| 招商动态 |1994-08-25
改革开放
40周年系列报道
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,40年风吹浪打,弹指一挥间。
编者按
从6月起,《经济》杂志将推出“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”,见证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,盘点改革开放的风云故事与风云人物,解读改革开放的思想动力,聚焦新时代改革开放新举措、新亮点,展现新时代改革探路者的使命和全新实践。
今日小编带您走进亚心之都——乌鲁木齐!
1978年,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,距今已是40年时光。风雷激荡,岁月峥嵘,有哪些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为人先?有哪些事镌刻着改革开放的印记?今天我们一起看看40年来乌鲁木齐的发展变化,重拾独属于新疆的历史记忆。
老的哥谈乌鲁木齐出租车之变化
出门伸手打的,是乌鲁木齐人日常出行的众多选择之一。目前,全市有13000多辆出租车可供市民选择乘坐,若将时间倒回40年前,那时候全市的出租车仅有20多辆,而69岁的左立言就是那时最早的出租车司机之一。
左立言从1980年入行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,回顾行业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,他说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“巨变”。
1984 年,左立言(右)和出租车合影。
乌鲁木齐最早的出租车出现在1976年,乌鲁木齐成立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,名为“乌鲁木齐市出租汽车公司”(2000年后更名为新疆旅游出租汽车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)。
那时的出租车仅有十几辆带车篷的三轮摩托,车身上印着“出租”二字,顶上有个“出租”的顶牌。车后左右各一排座椅,最多坐4人,主要从火车站往碾子沟客运站等地方送客人,每人1元,可以拼客。
左立言说,1980年开始,乌鲁木齐出现一些蹦蹦车、212吉普车和华沙轿车等组装小汽车,这些车都充实到出租车队伍中,他有了自己的第一辆出租车,一辆组装后墨绿色的嘎斯69小型吉普车。
40年前,乌鲁木齐出租车在等候点等候乘客,候车点只有火车站、碾子沟两个点,随后增加了百花村、少年宫、西公园前门、八楼、人民电影院、电力宾馆等多个点。
“那时公交线有十多条,走3站收5分钱,出租车在主城区跑一般收费5元,外地来的客商或家中有急事的人才坐出租车。”左立言说,那时乌鲁木齐主城区南北长9公里(从医学院到三屯碑),东西长4.5公里(从水磨沟公园到火车南站),路窄、没有信号灯、也没有标志标线。
1986年,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,乌鲁木齐出现了很多生意人。出租车也不再是蹲点候客,而是慢慢转化为“扫街”拉客。
就在那时,左师傅的出租车从嘎斯69吉普车替换为12座的小面包车,那是当时出租车队伍中最好的车型,起步价6元。“扫街”时,司机们最爱去的是北京路、友好路、大十字、人民公园。
左立言说,到现在道路越来越宽,交通设施也越来越完善,而如今出租车已经成为老百姓的日常出行工具了。
1986年,乌鲁木齐市客运统管办正式成立,行业监管完善,乌鲁木齐出租车服务步入正轨。
刚开始出租车是议价,距离短5元,距离远点10元、15元、20元,要的都是整数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乌鲁木齐的出租车开始安装计价器,车型不同起步价不同,6元到10元不等。2000年由8元可乘3公里调整为6元。最近一次调价是2013年4月,出租车起步价由6元调整为10元。
夏利出租车1992年出现在乌鲁木齐,当时出租汽车公司还引进了10辆奥迪、40辆标致、100辆桑塔纳。
1998年4月,《乌鲁木齐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》出台,乌鲁木齐出租车运营得到进一步规范。2000年,乌鲁木齐客运统管办公布出租车投诉
